中新網芒市5月12日電 (崔汶 吳華麗)12日,中緬邊境德宏有名的剪紙藝術家邵梅罕,正在自己的藝術館里準備去莫斯科參展的作品。“最近農活忙,作品不大夠,我打算從學生那裡再挑選一些比較滿意。”作為農民藝術家,到底是該拿鋤頭還是該拿剪刀,一直讓邵梅罕很是彷徨。
  2006年7月,《傣族剪紙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2009年,《傣族剪紙》項目作為《中國剪紙》的子項目入選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”。作為中國非遺民間剪紙傳承人,邵梅罕可是小有名氣的“金剪刀”,其作品經常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展出。
  “我很小就開始接觸剪紙,一開始剪的圖案都是和宗教有關的。”邵梅罕說,剪紙對她來說不僅是一種愛好,更是一片生活的凈土。“剪紙的時候就只想著腦海裡的圖案,其它什麼煩事瑣事都沒有了。”邵梅罕認為,沉下心來,才能剪出“有生命”的剪紙。
  1976年,邵梅罕第一次拿著自己的作品到北京展覽,還獲得了200元的酬金,這也是邵梅罕剪紙獲得的第一桶金。“那時的200元多值錢啊,我那時候就想,靠著剪紙也能生活,要把我們的傣族剪紙發揚光大。”
  於是她開辦了中國邵梅罕傣族剪紙藝術館。藝術館坐落於雲南省德宏州芒市弄麽村,也是邵梅罕的家。管內陳設十分簡單,幾張木桌子,幾條板凳,四面牆上都掛著邵梅罕的剪紙作品,桌子上散落著各種剪紙書籍、剪刀和未完成的作品。
  自開館以來,多是各級領導和老師前來參觀,平時幾乎沒什麼人。“光靠剪紙,吃不飽啊。”邵梅罕道出了這個存在於眾多非遺傳承人身上的困境。“我最貴的一副剪紙就賣到了800元一張,便宜的也就20元一張。能賣出去的也是寥寥無幾。”邵梅罕說,剪紙的市場並不好,“剪紙是懂的人才買,在不懂的人看來,它就是一張紙,沒什麼特別。”現在,邵梅罕一家的收入是靠著家裡的8畝水田,老伴幫人家建房子每天100元的收入,以及兒子開貨車拉貨的錢生活。雖然有很多光環,但生活中的邵梅罕還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。
  “現在剪紙的時間越來越少,感覺累了。”邵梅罕說,現在做農活、照顧小孫女占去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。“最近田裡活比較多,我馬上要帶著作品去莫斯科展出,正在準備作品。”邵梅罕說,這次展出的作品,她準備了一點,還不夠,但是由於精力有限,準備從學生那兒拿幾幅比較滿意的,帶著一起去參展。
  邵梅罕說,來和她學剪紙的多是同村的村民,但是堅持下來的只有3個。“我也想把我們的傣族剪紙發揚光大,可是我不知道路應該怎麼走。”邵梅罕坦言,對於農村人來說,解決溫飽是最主要的,剪紙不能帶來經濟效益,學的人自然就少了。“要傳承,還得找到真正愛好的人。”(完)  (原標題:中緬邊境上的剪紙藝術家:拿起鋤頭還是拿起剪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zfpsldogu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